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乱象并存的关键阶段。据行业预测,2027 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 6000 亿美元,中国凭借 47% 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 57.3% 的 L2 级智驾新车覆盖率,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战场。然而,快速发展背后,概念混淆、技术滥用等问题突出:部分车企以「记忆泊车」冒充「车位到车位」功能,用「纯视觉方案」对标「多传感器融合」技术,将未落地的「期货功能」包装为「全栈自研」成果,不仅误导消费者,更让产业陷入「功能堆砌」的内卷陷阱。
2025 年 7 月 8 日,中汽中心、清华大学与华为联合发布的《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「白皮书」),以「安全伦理重构产业基因」为核心,为行业注入理性思考,推动智能驾驶从「野蛮生长」迈向「标准引领」的新阶段。
白皮书划定安全红线,安全重构产业基因
白皮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「硬件-软件-体验-产品」四维安全标准,为智能驾驶设立清晰的「可为」与「不可为」边界。
在硬件维度,白皮书明确多传感器融合是实现「超人安全」的前提——单一视觉方案仅能达到「类人」安全水平,而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协同,才能突破雨雾、逆光等环境限制,实现全场景可靠感知。软件维度上,强调 AI 需经海量案例训练与安全价值观强化,形成超越人类驾驶员的决策逻辑。体验维度提出「五维安全」体系(全时速、全目标、全场景、全方向、全天候),要求智能驾驶系统覆盖从起步到高速、从暴雨到强光的所有场景,缺一维即存在安全隐患。产品维度则直指技术伦理底线,要求主动安全遵循「让速不让道」原则,优先通过 AEB 构建第一道防线,AES 仅作为极端补充,杜绝将避险技术异化为营销噱头。
同时,白皮书对行业乱象进行正本清源:戳破「纯视觉万能论」「算力数值迷信」等认知误区,明确「激光雷达≠高阶智驾」「高算力≠安全可靠」;区分「车位到车位」与「记忆泊车」、「有效训练数据」与「行驶数据」等易混淆概念,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判断标准。
以实践践行标准,鸿蒙智行树立行业标杆
作为白皮书的核心参与方,华为以 HUAWEI ADS 智驾辅助系统为载体,将安全伦理与技术标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际体验,成为行业「知行合一」的典范。在硬件层面,鸿蒙智行车型搭载 192 线激光雷达、4D 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,形成 360°无死角感知网络,其中 dTOF 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可精准识别负向台阶、悬空障碍物等视觉盲区目标。软件层面,鸿蒙智行依托华为全栈自研的 HUAWEI ADS 智驾辅助系统,通过海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与安全奖惩机制,让 AI 决策始终以安全为首要原则,eAES 误触发率低至 1 亿公里 1 次,累计避免超 200 万次潜在碰撞。
在用户体验上,鸿蒙智行拒绝「期货功能」,通过自建超算集群保障 OTA 高频迭代,如问界 M9 近期升级新增「车位到车位离车泊入」「高速收费站智驾通行」等功能,实现「常用常新」。数据显示,鸿蒙智行智驾辅助月均使用率超 90%,人均月使用里程达 500 公里,充分印证用户对其安全可靠性的认可。
生态聚力:以「独行突破」引领「众行致远」
白皮书强调,智能驾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协同。华为以「平台+生态」战略践行这一理念,通过技术开放与标准共享,带动激光雷达、芯片等上游产业升级,与赛力斯等车企深度合作优化整车集成,形成「独行突破技术壁垒、众行凝聚产业合力」的发展模式。这种开放协作不仅加速了白皮书标准的落地,更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从「单点技术领先」迈向「体系化优势」。
此次白皮书的发布,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进入「安全为纲、标准为基」的新纪元。华为以鸿蒙智行的技术实践,为行业树立了安全伦理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标杆,而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,将共同推动智能驾驶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驶向更安全、更智能的未来。
来源:互联网